近日,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发布了《关于做好2025届本科毕业论文(设计)学术不端检测工作的通知》,首次将AIGC检测纳入毕业论文审核流程。这一举措标志着高校对AI生成内容的监管进入了新阶段。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一政策对毕业生的影响,以及如何合理使用AI技术避免踩雷。

重磅!广东财经大学双管齐下防学术不端

此次通知最大的亮点在于**”双检测”机制**的正式确立:

  1. 传统的文字复制比检测:≤25%才能通过
  2. 新增的AIGC检测:全文疑似AIGC生成率不得超过50%

这意味着,学生不仅要避免传统意义上的抄袭问题,还要警惕过度依赖ChatGPT等AI工具代笔论文的行为。

文字复制比检测:老规矩有新变化

虽然文字复制比检测并非新鲜事,但本次通知仍有几点值得注意:

  • 三次免费检测机会:初稿、定稿和终稿各一次
  • 梯度化处理机制
    • 复制比≤25%:通过检测
    • 25%<复制比<50%:不通过但可申请复议
    • 复制比≥50%:直接判零分,需随下一届重修
  • 优秀论文标准更高:文字复制比≤15%

特别提醒:艺术类专业学生虽然免于文字复制比检测,但仍需接受AIGC检测。

AIGC检测:高校首次明确AI使用边界

通知中首次明确了AIGC检测的具体标准和实施方式:

  1. 使用范围严格限定:AI工具仅限用于文献检索整理、参考文献格式整理等辅助工作
  2. 严禁直接用于论文撰写:这是最核心的禁令
  3. 疑似AIGC生成率阈值:原则上不超过50%

值得注意的是,通知虽然设定了50%的阈值,但并未明确超过后的具体处罚措施,仅提到”指导老师可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”,这一表述相对柔性。

如何应对AIGC检测?DetectAIGC助您一臂之力

面对高校日趋严格的AIGC检测,如何确保论文安全通过审核?DetectAIGC提供专业解决方案:

DetectAIGC——专业的AIGC检测平台

  • 官网:ai.detectaigc.com
  • 核心功能:用AI语言模型检测AIGC,快速准确识别学术文本中的AI生成内容
  • 检测范围:覆盖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、文心一言、通义千问等主流AI模型
  • 价格透明:20元/4万字,不满4万字按4万字计算

通过DetectAIGC的预检测,你可以在正式提交前发现论文中可能存在的AIGC问题,及时调整,大大提高通过率。

为什么AIGC检测势在必行?

随着2023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(草案)》第六章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:”在获得该学位过程中如有人工智能写作等学术不端行为,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,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”,各高校不得不重视AI代写问题。

广东财经大学此次出台的AIGC检测政策,正是对国家学位法要求的积极响应。

毕业生必读:如何安全、高效地使用AI工具

为避免踩雷,毕业生在论文写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:

  1. 合理定位AI工具:将AI视为助手而非代笔人
  2. 明确允许范围:仅用于文献检索、格式整理等辅助工作
  3. 谨慎使用生成内容:AI生成的内容务必经过充分改写和个人化处理
  4. 提前自检:使用DetectAIGC等专业工具进行预检测,发现问题及时修改

总结:新规之下如何从容应对?

广东财经大学的这一新规定清晰地划定了AI工具在学术写作中的边界,反映了高校对学术诚信的更高要求。在这一背景下,毕业生既要警惕过度依赖AI的风险,也要学会合理利用AI提高写作效率。

当AI与学术相遇,关键在于把握好度。借助DetectAIGC等专业检测工具,提前发现潜在问题,调整写作策略,方能从容应对毕业季的各项挑战。

温馨提示:DetectAIGC检测结果仅供参考,与论文质量无关,仅表示论文中内容片段存在AI生成可能性的概率。最终的学术成果质量,仍取决于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深度。


本文由”AIGC检测”公众号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8627831760

 

邮件:30726194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30-20:30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