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浙江师范大学发布了《关于2025届本科生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前期工作的通知》,引发广泛关注。通知中明确指出,学校将首次应用”维普AIGC检测系统”对毕业论文进行AI生成内容检测,原则上AIGC检测结果≤30%方可通过。这一举措意味着什么?又将如何影响2025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?本文带您深度解读。

一、政策解读:AIGC检测成为毕业”必过关”

浙江师范大学此次明确将AIGC检测纳入毕业论文审核环节,这是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(草案)》第六章第三十三条的具体措施。该条例明确规定:**”在获得该学位过程中如有人工智能写作等学术不端行为,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,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证书。”**

通知要点解析:

  1. 双重检测机制:毕业论文需同时通过查重检测(重复率≤20%)和AIGC检测(AI生成内容≤30%)
  2. 两次检测机会:每位学生有两次免费检测机会,分别在提交答辩稿和最终稿阶段
  3. 答辩时间节点:2025年4月26日-5月17日进行答辩,4月22日前必须完成论文答辩稿提交
  4. 严格执行标准:4月26日前未提交答辩稿者,将无法参加本届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

二、AIGC检测的工作原理与影响

什么是AIGC检测?

AIGC(AI Generated Content)检测是一种识别文本内容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。通知中提到的”维普AIGC检测系统”能够分析文本特征,识别可能由ChatGPT、文心一言、通义千问等AI模型生成的内容。

AIGC检测的特点

  • 覆盖范围广:涵盖主流AI模型,包括ChatGPT、Gemini、Claude、文心一言、通义千问等
  • 上下文分析:系统会分析论文的上下文关系,因此需提交完整正文
  • 概率判断:AIGC值表示文本由AI生成的可能性,与论文质量本身无关

三、应对策略:如何合理应对AIGC检测?

面对AIGC检测这一新规,2025届毕业生应如何应对?

1. 理解AIGC检测的本质

AIGC检测主要识别的是文本风格、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是否符合AI生成特征。需要明确:AIGC检测结果与论文质量无关,仅表示内容片段存在AI生成可能性的概率

2. 合理规划写作过程

  • 注重个人思考:确保论文中体现个人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观点
  • 避免完全依赖AI: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,但不应替代个人的学术研究和写作
  • 合理引用标注:如使用AI辅助内容,建议在参考文献中标注使用的AI工具

3.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

  • 去除非正文部分:提交检测前去除封面、目录、公式、图表、参考文献等
  • 关注文本长度:检测系统要求内容字数在200~30万字之间
  • 避免机械修改:不要简单替换同义词,而是从思路和结构上进行调整

四、AIGC时代的学术写作新趋势

浙江师范大学此次引入AIGC检测,反映了高校对学术规范的重视,也体现了AI时代学术写作的新挑战。

未来趋势展望

  1. 学术诚信新标准:AIGC检测将成为学术诚信评估的新标准之一
  2. 人机协作新模式:未来学术写作将更强调人机协作而非简单替代
  3. 研究方法新要求: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记录和个人思考的展示

五、实用建议:通过检测的关键点

  1. 突出个人研究特色:增加个人研究数据、实验过程和思考分析
  2. 多次修改精炼文本:避免AI生成内容常见的模板化表达
  3. 注重论证逻辑衔接:确保论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连贯性
  4. 提前测试检测效果:可使用DetectAIGC等工具提前自查

结语

浙江师范大学引入AIGC检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。对于2025届毕业生而言,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,促使我们反思学术写作的本质和价值。面对这一新规,关键在于回归学术研究的初心,将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,真正通过毕业论文展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。

在这个AI与人类智慧共舞的新时代,让我们共同探索学术写作的新范式,以更加规范和创新的方式完成人生中这一重要的学术成果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8627831760

 

邮件:307261949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日,9:30-20:30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