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同学,这篇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我查不到来源。”
“小组作业怎么全是一样的语气,跟教材完全对不上?”
“你引用的这个案例,根本不存在。”
如果你以为——“反正 AI 写得比我快,老师查不出来”,那真的要当心了。越来越多的教授提醒:低估 AI 胡说八道的能力,你可能正在滑向“无意识学术失范”。
01 先搞清楚:什么是 AI 幻觉?
AI 幻觉(AI hallucination),说白了就是——AI 一本正经地瞎编。
原因很简单:大模型本质是“概率写手”,它的目标是生成“看起来流畅”的句子,而不是“查证准确”的事实。结果就是:它会自信满满地给你一堆虚构案例、假数据、假引用。
《瞭望》新闻周刊指出:AI 幻觉短期内不可避免,甚至随着模型规模变大可能更严重。这意味着:你要指望 AI 替你完成论文/作业里的核心论证与引用?必翻车。
02 三个“高能翻车”真事
- 法律翻车:虚假判例上法庭
在纽约南区的一起案件里,两名律师直接把 ChatGPT 生成的“6 个不存在的判例”写进文书,结果被法官发现,罚款 5000 美元,还被全球媒体群嘲。 - 搜索翻车:60% 引用不准
哥伦比亚大学 Tow Center 测试 8 个 AI 搜索工具,发现超过 60% 的引用要么错误要么乱引,有的甚至给出失效链接。想想看,如果你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是这样的“假货”,会是什么下场? - 生活翻车:Google 胶水披萨
Google AI Overview 一度建议“往披萨加胶水”“一天吃一块石头”,最后谷歌不得不紧急收缩。AI 幻觉的荒唐程度,可见一斑。
03 为什么教授会说:这会导致“无意识学术失范”?
因为它不是你有意作弊,而是在你不自知的时候,把错误信息、虚假引用、逻辑混乱写进了作业或论文。
结果就是:
- 作业一眼看出“脱节”:内容和课堂阅读不符;
- 论文出现“假 DOI、假文献”;
- 小组作业引用风格全一样,老师瞬间起疑。
更重要的是:学术界的底线越来越清晰。Nature、Elsevier、Springer Nature 等都已明确规定:
- AI 不能署名为作者;
- 使用必须披露;
- 人类作者要对内容负责。
也就是说:用 AI 没错,但隐瞒、全靠它写,就是严重违规。
04 5 步查证法(自救必备)
- 反向追源:找原始出处(论文/法条/官方文件)。
- 二次比对:至少用 2 个独立权威来源确认。
- 数字复核:时间、数量、机构名一定要核对。
- 引用合规:在论文致谢或方法部分披露 AI 使用。
示例:“部分语言润色借助了 WriteAIGC 工具,所有数据与结论均由作者查证确认。” - 期末前 24 小时清单:检查引用可追溯、格式规范。
(这一套,跟中科院的“科研流程中透明、规范、可追溯使用 AI”的提醒完全一致。)
05 课堂/论文“避坑清单”
- 千万别交给 AI 的任务:
- 生成参考文献(极易造假)
- 编造数据
- 写核心论证
- 可以交给 AI 辅助的任务:
- 润色语句
- 检查错别字
- 生成提纲
- 对比不同观点
- 教授最敏感的 5 个“红旗”:
- 不合语境的专业术语
- 不可访问的链接
- 假 DOI/假期刊
- 全篇语气机械、风格单一
- 与课堂指定阅读完全脱节
📌 最后提醒一句:
AI 幻觉的荒唐,不是笑话,而是你学术生涯的隐形炸弹。
别让“无意识学术失范”成为你成绩单上的污点。
转发这篇文章到班群,让你的同学也别再踩坑。